三峽藍染





「藍染」是一種萃取植物顏色來染布的工藝技術,它的顏色以「藍色」為大宗,所以稱作「藍染」。清代道光年間,安溪移民大量進住三峽,他們從原鄉帶來染布技藝,碰巧當地環境及氣候適合原料(大菁)的生長,於是在聚居的市集中開始以染布為業,奠定了「藍染業」的基礎;隨著投資商人的增加,染布業者更在街庄同行結市,開啟「三角湧染布街」的榮景。時代的變遷帶來產業的興衰,今日三峽老街的牌樓仍可見到許多「染坊」的字樣,盛名一時的「三角湧染」卻漸漸式微了;乘著「老街保存」列車,作者投入其中,不僅要為消逝已久的文化寫下永恆的記憶,更帶著復興使命為未來的「藍染業」再生美麗的生命。


三峽藍染歷史

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以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在道光初年,染坊這種自染自售的「農業社會簡單工業」己在三角湧街上出現。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擴大規模,在明治、大正年間,三角湧的染布業仍很盛行。

三角湧街的染布業,是文武市兼營,所謂的文市就是只零賣,而武市則是指批發。在當時,批發的運銷不僅遍佈北部,甚至遠及中南部;店家不僅在門市零售,亦有人擔著布匹到外地出售。而擔布者大多到桃園、中壢、新竹方面的客家庄銷售。

經營染布業的人家,其店屋臨街的前進,如同一般店家均做為店面,後進即做為染布的場所,沿街兩側的染布業者,均將染妥的布,擔往溪邊在水中進行漂洗的過程當時的三角湧山區有可以製染料的植物馬藍〈大菁〉,再加上清澈的三峽溪溪水可以用來漂洗布、溪畔可以晾曬染布,因此當地染布業非常興盛。加上當時淡水河水運便利,在三角湧染好的布經由萬華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遂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市場中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特色行業。










也因此,清朝末年,三角湧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悠遊於古樸的三峽老街,亦可發現染坊的牌樓立面處處林立,其規模可說是當年北台灣僅見的一條染坊街。染布技巧趨於精湛,不同店號各有獨門配方和絕活,三角湧的染布業在當時堪稱如日中天。



 

 




藍染文化的保存與發揚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係以三峽舊地名命名,成員多為三峽在弟子民,成立緣起於1994年組成的「三角湧文史工作室」,後因會務多元發展之需要,於1996年正式成立「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以研究保存三峽地區之文化資產,提昇本鎮文化、教育及環境生活品質為宗旨。目前會務推動主要為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

相關資訊請洽詢:http://www.sanchiaoyung.org.tw

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237 新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電話: (02) 2671-8058  傳真:(02) 2671-7608

三峽藍染展示中心
三峽染工坊(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電話:02-8671-3108